搜尋此網誌(大概只有我自己用的到...)

2009-02-09

Freedom Writers心得

今天火氣很大的返校研習:看電影(!?)

電影本身是很好看,但是非得要再這個時間點把我們從全台各地召集回來嗎?唉,再寫下去就只好放到那個我應許自己要封印的分類了。

在教育場合播放的,當然是和教育有關係的影片,而這部根據真人實事改寫得影片也的確相當的感人,當場賺我熱淚不止,尷尬的想在研習場合把頭藏起來。

唉,淚腺鬆弛。

其實稍微分析一些教育相關的影片,會發現很容易提到幾件事:學生的素質尚可,但是社區環境或者教學環境不佳;其他人(包括父母、老師、同儕)都放棄這些學生;教學經驗尚淺的熱血老師。不管是很久以前的經典名片「春風化雨」還是最近的「卡特教頭」,以及本片,大概都有這三大元素在裡頭。

可見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無論是教育界或者不在教育借的你,總有一天會為人父母)反思:

1.學生的素質:

以遺傳學的常態分佈來看,學生的先天能力相差應該不會太遠,主要的差異來自後天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等因素,而這些因素會造成學生的「習慣」和對自我的認識。理論上,方法對了、時機對了,他們都可以有所進步的。可是要等到這個「時機」還真的是很困難,常常需要碰運氣。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恰是此理。

2.他人的觀感:

這點常常是學生「習得無助感」的來源。當然,也別忘了著名的「比馬龍效應」、「破窗效應」。學生需要被接受,如果周遭的人都持否定態度,那麼有什麼機會我們能正面,甚至退一萬步,正確的評價他呢?

電影的轉折,往往就在旁人開始對他們有了正面的觀感,更重要得是,學生對自己的觀感改變了,覺得「未來」不再是不可企及的。

3.教學經驗尚淺的熱血教師:

走筆至此,我最有意見的就在這一點;在教學現場,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沒有放棄學生!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有辦法把自己心裡的滿腔教育抱負、沸騰熱血付諸實現。教師也是人。

只要是人,就會有家庭,會有另一個和在「學校」這個場合不同的身份、生活和繫絆。如果可以,我相信每一位教師都願意為有學習意願的學生付出;如果可以,我相信每一位教師都願意諄諄善誘,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如果可以,我相信每一位教師會做的都不會比電影中任何一位楷模來的差。

然而,正如古語所言: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部電影裡的Ms.G就面臨了婚姻失敗的現象。我無意在此做出偏向任何一方的評價,因為做出評價的同時只是在忽視另一方的價值罷了。

成功人士如此,你怎麼能寄望所有的教師都如此呢?楷模的意義不在讓他成為對其它教師的束縛,他們理應是其他教師的代言人。就像電影中那位一直反對他的教務主任,他的考量與其說是反派市儈,不如說是因經驗使然的務實;因此要說他讓人厭惡嗎?倒不如說讓人惋惜吧。

我好害怕二十年後我會如此。願上天讓我保有當初在板橋國中,初見「教師祈禱文」的那份感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