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身體裡,來自不受父親承認卻必然擁有的蠻子血脈動著,
時而平伏在理智的思考之下;
時而躍動鼓舞著焚身之熱,透過眸子外射精光。
莫要埋沒了這火這熱,但也要提防它將我燃盡!
搜尋此網誌(大概只有我自己用的到...)
2011-06-07
2010-04-06
2010-03-15
忽憶清明。
清明節,掃墓諸事於我實是沒多大罣礙的。
我只在意那在也沒能吃到的,家裡長輩炫技鬥奇包出來的潤餅捲。
小時候家裡頭包的潤餅,每一卷得用掉三張潤餅皮。
裡頭包滿滿的是蛋皮絲、兩尾的蝦、切片紅燒三層肉炒蒜苗、水煮茄子、水煮高麗菜、豆芽菜、豆乾片炒三層肉,用密密的二砂白糖拌花生粉作底和頂,包捲起來的當口再抹上一劃新鮮蒜泥。
還記得八歲的我能吃上兩捲有餘。
無怪乎今日之肚腰。
只可惜偌大的家族,一年比起一年還要散了,長輩凋零、同輩疏遠,今後要再看到那樣熱鬧的潤餅捲,只能在我四個兄弟姊妹口中腦裡覓得了。
又,某年清明,爺爺忽然又惡化,老爸十萬火急的陪著進了加護病房。從家裡帶了盒七叔公捲的獨門巨型潤餅去陰陰暗暗的病院給老爸。
也不知最後,他吃了沒?
2009-04-05
高雄縣湖內鄉圍仔內 陳家簡史
前言
也許是華人的天性,也許是人的天性,我自小就對「家世」很感興趣。尤其在接觸了以前著名的童書「小百科」裡頭,關於家譜、族譜的內容以後,更是追著爺爺問是否自己家裏也有這種東西流傳?不過也許是為了阻止我這個小鬼頭繼續吵他,他的回答是:「以前火災燒掉了」;的確也這樣斷了我從家中找尋文字資料的念頭。
長大一些以後,偶爾會在縣立圖書管理頭尋找所謂的台灣區陳氏家譜之類的書籍,試圖尋找一些祖先渡海來台的蛛絲馬跡,但是看來看去,大多談論的是台北地區的陳家,總是和自己立基於高雄台南一帶的家族關係不大;因此開始興起了不如自己寫的念頭。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困惑於不知道如何起頭,很想從來台的第一代祖先開始描寫,可是這實在是有很大的難度,畢竟在缺乏可信資料的狀態下,寫這樣的東西不如不寫。
所以基本上我是不會採信那些「陳姓起於媯姓,與田姓三者為同宗」那類陳腐無意義的資料,要那樣算的話,全天下的華人都是親戚啦!何況漫漫歷史長流中,多有漢族以外採用中原姓氏,即便到了現在,也有許多人因為種種理由會改姓氏;因此與其要考慮到那麼古老,古老到根本就是神話的姓氏起源,不如關心自己上三、四代這些可信的起源更為重要。
更何況再不開始,我或許會像父親一樣,對這件事情就流於嘴砲啦!(老爸,抱歉啦,不過你實在是說太久而沒實行,連之前那麼清閒的時候也不寫一下,文筆啥的不重要啦)並且,這樣的事情是有時效性的。
隨著時間過去,長輩只會漸漸凋零,再不開始等到哪天要開啟這個事業,大概會更加困難。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吧。
未來這一系列的文字,主要以來自家族墓碑的資料、神主牌等可信資料為主,再來則是以祖父、父親一輩的口述資料為輔來寫,順利的話,我家的系統起源會比較清楚傳承,以彰先人;最起碼也希望自己的一番小小努力能多少為同族留下一些可尋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