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將進酒是我從國中時代就深愛的一首詩,其中的自信與時不我與,相混的比例恰到完美,加上國中時期有詩歌吟唱比賽,國文老師的班就是用台語吟唱,當年初識台語古典讀音之美的我時時以台語誦念,甚至有一度還會背誦,儼然一自以為是的文藝少年。
只是如今人生多了些許的歷練,對這首將進酒似乎更有些不同的體會,總有幾句豪放壯語會在腦海中閃逝,也對李白這我一生崇敬的詩人有更多的感觸。
請讀: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逕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全詩豪放不羈,酒徒之態在字裡行間千年傳遞,神態依然活躍鮮明。
李白雖曾自作詩說是一個仗劍行俠之輩,但畢竟是透過科舉取仕,縱橫於儒家經典之中,其入世經濟之思,當然不曾斷絕。所以當被皇帝召喚入京,只是為了作點詩詞文藝取悅一般貴族,李白的心中想必充滿了矛盾與衝突,爾後被遣散出京更是增添他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喟嘆。
高中國文曾選他的「登金陵鳳凰台」,其中也多有類似的情緒隱藏在內。當年我不能瞭解為何所有的詩句都得和仕途、和抱負、和經世濟民扯上關係,但是如今卻愈讀愈有那番意思在內。
這首將進酒也是如此,雖然看似瀟灑自若,但總有一股不平之氣藏在其中。十五歲的我,只看到他的闊氣豁達,年近三十的我,卻看到他的不甘心和潛藏的雄圖抱負。
再十年後,又將讀出什麼呢?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作詩如此,讀詩的人也是如此,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在詩文之中罷了。
搜尋此網誌(大概只有我自己用的到...)
2009-03-17
將進酒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