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中以降,我一直站在國民黨的對立面。在他們執政的時代,我自以為是批判性的反對者,但在他們下台那八年,我卻仍舊站在同樣的角度看待這個黨,於是我才發現,我似乎是帶著情緒來思考這個黨的種種作為;也因為這個發現,我才真正能檢視自己的批判是否夠中立、夠合理。
無法否認的是,我並沒有主動去關心每一個議題,也沒有主動去搜尋充分的資料,所以除了私下的場合有言語上的評論(而我知道那時候主要是情緒掛帥的思考歷程),其實很少把相關的東西寫成文字公開或記錄下來,因為我希望自己以文字呈現的時候能夠非常理性的把脈絡釐清,不然,和電視節目上那些所謂名嘴、所謂政治評論家有何差別呢?我不要作亂象,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份也不要。
我以知識份子自居,我要以知識份子的風骨為傲。
作為一個存續的政府,近年來的施政實在說不上可圈可點,許多的政策因為政黨輪替而劇烈震盪改變,例如國光石化、蘇花高(改)、核四存廢;許多政策也因推動的黨派而產生不公正的論述(甚至沒有論述),例如十二年國教、教師工會、ecfa。以至於前朝的命令不為現在的執政黨承認,「有錯都是因為我在幫前人收拾爛攤子」這樣的心態更是明顯,電視台政論節目不就是如此嗎?也不用指明或暗示哪一個電視台、偏好哪一個黨派,事實上,都是一個樣,都是欺世盜名之輩。
更有甚者,朝令夕改、文過飾非、揣測上意,政策的決議過程草率,推出之後一旦風向不對便宣稱為「內部研議中,尚未定案,請各界稍安勿燥」,此等試水溫的行為太過可惡,徒增社會不安,但這樣的事件卻層出不窮,尤其在教育議題上更是如此。
一國之教育方針,竟把持在少數不知所云的團體上;忽視學術上的理論依據,也無視於教育專業,更視教育工作者如賊寇,從國教長短、升學機制與管道、教師工會組成之適法性、罷工權等議題,比比皆是。
除了教育議題,房地產業不也如此嗎?奢侈稅的公義性與實施的效果應該是可以被充分討論的,各種國民住宅(對不起,名目實在多到記不得了)的興建與使用辦法,是否真的能達到設立的目的呢?
此外,人民及媒體的言論自由在各項國際性評比中更是連年敗退,誠然許多媒體的確素質不良,但政府的管控,真的就能讓這樣的現象消失嗎?不如交給市場機制吧,交給更多的言論自由語言論的平台吧,國家的黑手一旦出現,怎麼能讓人不和「老大哥」作聯想呢?
凡此種種,實在是令人寒心。
有這樣的政府,我們還需要敵人嗎?
搜尋此網誌(大概只有我自己用的到...)
2011-07-13
冷眼看社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